為什麽大食品公司們都在忙著換CEO?



現在,如你所知,中國的超級市場裏已經有方便面賣到了二、三十塊一包。速食產品都要高級化的消費趨勢在催促食品公司本身做出改變。比如,換上新的CEO。
上周四,星巴克前CMO?Annie Young-Scrivner正式出任比利時巧克力品牌歌帝梵(GODIVA)CEO。
這波換CEO潮從去年已經開始。2016年5月,已經超過120歲的美國果醬製造商?The J.M. Smucker迎來家族第五代CEOMark Smucker。46歲的Mark取代的是67歲的叔叔Richard Smucker。
而截止今年8月末,在上市的大型食品製造商和零售商中,已經有17家換了或者打算換掉CEO。先是肉類食品製造商荷美爾和泰森,緊接著是有機食品超市全食。然後,包括雀巢、可口可樂、億滋、通用磨坊等等在內食品大公司都換上了新CEO。

投資谘詢公司伯恩斯坦的分析師Alexia Howard表示,“短時間裏有如此多公司在交接最高管理者,這種現象前所未有。”至少在近20年裏,食品行業都被打上了安全、穩定和保守的標簽。
等到了2015年,食品大公司的處境變了,遇到的挑戰越來越多。

首當其沖的就是公司收入增長停滯,貨都賣不動了。作為上市公司,營收和利潤是硬指標。CEO業績不達標,董事會裏自然會有大股東看不下去。
一位熟悉行業的專家曾透露,這波大規模的高管交接,也和急著分紅的股東們脫不了關係。今年第一季,食品公司們的賬本的確也不好看。另一方面,他們還在擔心被惡意收購。與其到時別人動手來整頓公司,不如自己先下手為強。
當然,真正造成食品公司越來越不賺錢的是,它們自己更新緩慢的產品。你可以回憶下,這些大公司主打的產品肉罐頭、碳酸飲料已經是上個世紀的發明了。波士頓谘詢的合夥人Jim Brennan就認為,“如今它們不更新產品,就只有等死。”
快消品黃金時代裏,食品大公司的CEO們只要保證產量、廣告營銷過得去。那個時代,人口基數一年年地增長,公司年收入自然也會跟著漲。
不過,隨著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那個追求溫飽的時代早就不再,人們的消費習慣和心理也發生改變。精細考究的生活方式才是這一代消費者想要的。
在食品領域,人們愈發崇尚健康。不管可口可樂把瓶子改小,還是卡夫食品公司宣布不再往招牌產品奶酪通心粉中添加人工合成色素,消費者就是不願意買單了。
代表未來消費市場的年輕人更是不會消費這些存在超過一個世紀的大眾品牌。逆勢崛起的是能夠體現個性的小眾品牌。比如精品咖啡Blue Bottle、精釀啤酒鵝島(Goose Island)。食品飲料行業的大公司們也忙著把這波小品牌納入自己的產品矩陣。
而這一切意味著,食品公司還得持續給自己找新CEO。